JBO首页-中国电竞赛事及体育赛事平台

歡迎光臨廣西礦業協會官方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協會服務 >> 綠色礦山
典型案例|桂林市臨桂區二塘橫山里采石場石灰巖礦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發布時間:2025-09-22  閱讀:165次

編者按: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印發《2025年廣西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推出貴港市覃塘區覃塘街道姚山村等2個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欽州市孔雀灣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等9個案例,集中展示廣西生態修復治理在制度建設、技術運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補償、自然恢復實踐等方面的創新亮點和典型經驗。本期,廣西自然資源融媒體中心繼續推出案例具體內容,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領作用。本期推出的是第三個案例:《破繭成蝶:采石場的“生態重建”之路——桂林市臨桂區二塘橫山里采石場石灰巖礦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敬請關注。

(一)案例背景

臨桂區二塘橫山里采石場石灰巖礦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位于桂林市區內,距漓江主河道直線距離僅15公里,處于漓江流域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近年來,桂林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漓江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直面臨桂區二塘橫山里采石場石灰巖歷史遺留礦山造成的安全隱患與生態創傷,精心構建危巖治理、邊坡防護、土壤重構與植被重建的全鏈條技術體系,輔以多維度技術對系統性治理成果進行長期監測,不僅徹底消除地質安全隱患,重現喀斯特峰叢地貌的自然景觀,也實現了礦區生態功能修復與土地資源再利用的雙重目標,彰顯了守護“桂林山水”金字招牌的責任擔當。

圖片

項目區危巖密布。桂林市自然資源局供圖

圖片

圖片

項目區生態修復前航拍。桂林市自然資源局供圖

(二)具體做法

一是協同開展地質安全隱患治理與智慧監測。針對14處危巖體及大面積危巖帶,項目采用“靜態破碎+精準開挖”組合方案:對穩定性極差的1884.48立方米危巖體,用靜態破碎劑使其緩慢開裂后人工清除;對41.77萬立方米的邊坡危巖帶,通過機械開挖與破碎處理消除隱患。同時,在高風險區域鋪設2.22萬平方米主動防護網,形成“清除+攔截”雙重防護體系,消除了周邊3個村23家企業的安全隱患。引入“天地空”一體化智慧監測系統:整合北斗定位(精度達厘米級)、植被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與植被生長狀態)、無人機(每周3次全域巡檢)數據,搭配微應變監測智慧錨索(桿)技術,可捕捉邊坡0.1毫米級的位移變化。系統構建的可視化平臺能自動分析數據、評估安全狀態,一旦出現異常立即觸發分級預警(一級預警響應時間≤10分鐘)。截至2025年6月,系統已穩定運行132天,采集數據30914組,實現“零預警、零落石”,為生態修復全程提供安全保障。

圖片

高陡邊坡智能監測預警系統界面。桂林市自然資源局供圖

二是創新植被恢復與生態重構技術。首先,生物結皮技術打底,從本地巖石表層篩選出3種優勢菌種,經實驗室培育后制成菌液,通過高壓噴淋覆蓋裸巖表面。菌種在巖石表層形成生物結皮(2至3個月即可成型),不僅能固定巖面、減少風化,還能分泌有機酸改善微環境,為土壤形成與植物定植創造基礎。相較傳統技術,該方法使生態基底恢復效率提升40%,施工成本降低30%。其次,立體綠化分層推進,在坡度>60°的高陡邊坡,采用“柔性種植袋+生態巖棉”技術:種植袋內填充改良基質(含本地腐殖土、保水劑),搭配太空蘆竹(耐旱、固氮能力強)、爬山虎(攀爬能力突出)等植物,形成垂直植被層;對坡度30-60°的區域,應用類壤土基質噴播技術,將秸稈纖維、有機肥、保水材料按比例混合,通過高壓噴槍附著于巖面,噴播后4個月即可實現80%以上的植被覆蓋。最后,群落優化提升穩定性,依托“克隆整合+譜系多樣性”技術,篩選出適生植物組合:上層搭配楓香、欒樹等鄉土喬木(耐旱耐貧瘠),中層種植火棘、黃荊等灌木(固土能力強),下層播種狗牙根、白三葉草等草本(快速覆蓋),構建“喬灌草”復合生態系統。這種組合使植被群落抗逆性提升50%,即使遭遇極端天氣也能保持穩定。

圖片

坡面植被恢復效果。桂林市自然資源局供圖

三是融合生態修復與旅游產業發展。在地形重塑與功能整合方面,利用BIM技術構建全專業三維模型,對修復后的地形進行優化設計,保留部分礦業遺跡作為工業文化展示節點,同時規劃生態休閑空間,與桂林融創國際旅游度假區、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形成“生態修復-文旅體驗”聯動發展帶。修復后新增的復綠區域和礦坑觀景臺,已成為桂林市民騎行、徒步的熱門打卡點,周末日均客流量達300人次,實現生態修復與文旅功能的融合。

(三)主要成效

一是土壤質量明顯提升,夯實生態恢復基底。經檢測,修復區域土壤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土壤有機質含量從0.8%提升至1.04%,增幅達30%,土壤肥力穩步增強;pH值調節至7.5,趨近中性狀態,為植物生長創造了更適宜的酸堿環境;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恢復至原生狀態的60%,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與自我修復能力逐步回升。與此同時,區域水土保持功能大幅提升,地表徑流含沙量降低60%以上,每年減少水土流失量約 8000噸,為漓江流域水質保護構筑了堅實屏障。

二是生態系統全面恢復,地貌景觀煥發新生。生態修復后,區域植被覆蓋率從不足5%躍升至65%,形成了結構穩定的喬、灌、草復合群落,生態系統的原生性與穩定性顯著增強。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鳥類(如白鷺、斑鳩)、昆蟲(如蝴蝶、蜜蜂)等物種陸續回歸,新增物種達23種,生態系統的活力與生物鏈完整性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喀斯特峰叢地貌逐步恢復原貌,昔日裸露的崖壁被茂密翠綠的植被覆蓋,與桂林“山水相依”的整體景觀和諧相融,盡顯自然生態之美。

圖片

生態修復后的整體效果。桂林市自然資源局供圖

三是土地資源價值倍增,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生態修復項目不僅釋放了27.71公頃核心區土地,還帶動周邊84.84公頃土地納入城市規劃得到有效利用。其中30公頃規劃為生態休閑空間,20公頃用于建設創新產業園區,剩余34.84公頃將建設商業與公共設施,預計土地增值收益超2億元,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

四是技術創新成果豐碩,樹立行業示范標桿。依托自然資源部南方石山地區礦山地質環境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項目構建“政產學研”協同模式:聯合5家單位(含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整合科研經費620余萬元,在生物結皮復綠、智慧監測預警、BIM全流程監管等領域取得8項國際領先技術,形成《廣西廢棄石灰巖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指南》,成為南方石山地區生態修復的標準樣本。作為技術試驗基地,其集成的修復技術已應用于15個同類項目,累計節約成本超3億元,經濟效益顯著。橫山里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試驗基地已接待全國各地考察的專家學者超500人/次,推動南方石山地區礦山修復技術整體升級。項目還被列為2024年自然資源部生態保護修復領域科技創新平臺學術交流會現場觀摩點,為全國城鎮開發邊界內廢棄礦山修復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桂林橫山里方案”。



來源:廣西自然資源廳網站

作者:林志強 江凡 周海

編輯:謝貴紅

審核:范雁陽

終審:黃尚寧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 電話:0771-3295226  手機:0771-3295770

    郵箱:gxkyxh@126.com

    地址:廣西南寧市中馬路2號廣西國土資源廳小區23棟2單元201室

  • 微信

    公眾號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保存圖片,微信識別二維碼

微信號:廣西礦業大講堂

(點擊微信號復制,添加好友)

  打開微信